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三十六)
发布时间:2023-05-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罗马侵略英国的历史;
(2)介绍罗马占领英国的400多年间,相对来说对英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的建筑。
2思政教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时刻;认识到万里长城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珍惜现在的生活,有意识地实践中外和平交流。
二、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
课前: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前给学生布置两个任务:第一,让学生在学习通上观看有关早期罗马入侵英国历史的小视频,然后结合视频预习第一小节,熟悉英国早期历史,尤其是罗马侵略英国历史;第二,让学生查找有关罗马帝国哈德良长城和安敦尼长城的历史事实以及中国万里长城的相关史实,横向对比,了解罗马帝国修筑的两座长城和中国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意义以及其相似之处。
课中:
1.课程导入  
(1)思考问题:哈德良长城是由谁建造的?什么目的?这个长城对当时的罗马帝国有什么意义?对之后的英国又产生什么作用?
总结:罗马入侵英国后在英格兰北部建造哈德良长城,是为了防御北部苏格兰人的进攻,但其实只是个形象工程,为了展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和无惧,这才是其建筑哈德良长城的主要目的。
(2)图片展示
思考问题:从这两幅图中看出什么?中国历代皇帝修筑和修补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与哈德良长城有什么区别?
总结:哈德良长城的建立主要是为抵御北部的进攻,进一步的含义其实是暗示北部苏格兰人民罗马帝国无意侵略北部,希望双方和平共处,而中国长城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略,维护秦王朝对中原大地的统治。
2.讲解
由哈德良长城引出罗马帝国侵略英国的早期历史,通过案例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得出中英被侵略历史进程的不同,探讨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对比讲解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然后由“长城”这一知识点切入,进一步解释两大“长城”分别对中英两国有什么深远意义?通过让学生梳理这些内容,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他们应该多走出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之美。
3.学生讨论
在随后的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罗马帝国对英国的早期侵略史,不应仅从一面就判定这段侵略历史是一段羞辱史,亦可结合当前中外时事和历史史实进行讨论。
4.反思总结
侵略史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在古今中外,它不仅仅只是羞辱史,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历史进程的发展,万事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局限于一方面。对比中英被侵略史,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让学生“走出去”时能更加自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平等交流,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课后:
1. 撰写辩论稿。在下课前3分钟,给学生一个辩题 “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every emperor should build the Wall to resist the invasion”,每个学生分别把正反方论点写出来并结合当前时事或史实给予充足的论据.
2. 创建英国早期侵略史的思维导图。学生应按照王朝、君王、在位时间、人物关系等来理清英国早期历史的发展,以及每个时期对于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特色亮点
1. 强调专业特色,树立 “两个自信”
这节课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学习某个句法、单词或语篇,而是要帮助他们了解英国侵略历史。通过与中国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进一步向学生展现中国政治历史方面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 注重案例分析,紧跟时事政治
在与中国历史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时,案例分析跟进当前时事,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以“长城”为切入点,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深入挖掘其潜在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加强其对中国历史、政治等方面的辩证看待,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培养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效果
1. 通过与中国的横向和纵向对比法,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的每个关键知识点,结合中外当前时事,创建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与当前世界时事和热点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英侵略历史的不同和值得借鉴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之明白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要勇敢前行,不畏艰难,坚持走出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辩论方式,摒除以往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历史的教学方法,有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英国早期侵略历史,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闭窗口
Baidu
sogou